网站地图 快速导航 投稿说明 学历验证 高考专题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高校 > 高校新闻

整合 转型 嬗变——郑州大学合校十年发展探析

高考资讯网更新时间:2010-07-03文章来源:中国政府网作者:曲昌荣

  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河南省,郑州大学以这样的答卷来迎接她的合校十周年庆典:全国地方高校中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培养了河南省本土第一位院士;在国家“211工程”地方综合大学中,博士点总量位居第一;2009年度全国50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之一……

  十年前,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郑州大学,十年间,新郑大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全国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的评价,秘诀何在?

  “按教育规律脚踏实地办学,聚精会神抓好内涵,改革创新谋划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院士如此概括。

  必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步到位”实现 “1+1+1=1”

  “现在来看,合三为一是当时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做出的正确决策,因为河南太需要一所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学了。”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说。

  由于历史原因,占全国人口近10%的河南高等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到2000年,普通本科院校数、在校生人数都仅占全国的3%左右。更令近亿河南人一直心痛的是,全国近100所重点大学,河南竟没有一所。由此导致每年大批一流的学生被录取到外省市,毕业后能返回河南参加工作的仅占1/4左右。河南“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面临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瓶颈制约。

  通过合并组建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是中原之需,民心所向。

  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终于合并组建成新的郑州大学。

  承载着河南省近亿人希望的郑州大学在新世纪扬帆启航。

  万事开头难,新郑大的航程,并非一帆风顺。三所高校合并成一所,各种矛盾凸显:干部队伍人心不稳、学科建设群龙无“首”、科研经费严重匮乏、校园建设欠债很多……

  未雨绸缪,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合校之前就制定了“实质融合、平稳过渡、改革创新、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这一方针,新郑大领导层坚持“一步到位”,迅速实现了制度统一、规划统一、财务统一、管理统一和领导统一,为推进学校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步到位”,做起来并不容易。全国高校合校过程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新老校区的功能定位:一种是将高低年级的学生分布在不同校区;一种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布在不同校区;还有一种是将研究生与本科生分布在不同校区。这三种模式各有其优势,也各有缺陷和不足。

  要真正让三校实现实质性融合,就必须坚定不移将新校区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校区,其他老校区作为多层次办学的辅校区。郑大领导层力排众议,下定了决心。

  2002年10月6日,郑州大学新校区一片繁忙。落成不久的新校区宿舍楼在刚刚接纳了7000余名新生之后,又迎来了第二批主人——2200名二年级学生。将新校区作为主校区这个看似简单的一步,却为学校实现实质融合奠定了基础。

  高校合并融合,干部调整是关键。三校合并前,校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就有189人。而三校合并后,机关内部机构将由原来的60多个减少为20个,不少干部的职务将发生变化。

  为了使机构改革平稳有效进行,郑州大学决定对所有岗位实行重新竞聘,机构、领导岗位、职数、任职条件、选拔程序、方法公开,确保竞选工作的透明、公正。干部调整顺利完成,处级干部总数精简了20%,离心力变为向心力,新的郑州大学在三校实质性融合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决策之后不能犹豫,更不能拖拖拉拉。三校合并,千头万绪,我们不能坐下来‘理乱麻’,在加快发展中解决问题才是必由之路。”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深有感触。

  目标激励斗志,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坚定不移实现“1+1+1>3”

  新的郑州大学成立之前,药学相关学科分散在老三校,各干各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三个学校的药学学科均没有硕士点。合校之后,学校有效整合多校区药学相关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组建药学院,发展迅速。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多项,郑州大学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宏民教授感慨地说:“三校合并,学科融合,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1+1+1>3’。”

  “1+1+1=1”是前提,是基础,“1+1+1>3”才是效果,是目的。只有使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等各方面大大高于原三校的简单相加,才是实质性融合。目标激励斗志,抢抓机遇破解难题,这是郑州大学矢志不移走的道路。

  “郑大这几年发展得如此快,主要是有一个明确目标作为前进方向。” 郑州大学后勤集团党委书记方若虹依然记得那段忙碌的日子:白天走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晚上开会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一切为了让学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合校之初,新郑大决策层就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将会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郑永扣在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三大课题”:“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资源比较缺乏的条件下,如何创建全国一流大学;在三校合并、多校区运行且又缺乏现成经验的局面下,如何领导和管理好巨型大学”。

  为加快融合、加速发展,校长申长雨亲自带队,36名精干人员废寝忘食,三大规划制定工作扎实展开。研究小组历时3个多月,并经过900多人次的讨论和修改,制定出《郑州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郑州大学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郑州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这“三大规划”明确了学校近、中、长期的主要建设任务和战略举措,确立了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

  规划既定,落实才是关键,纵向分解,横向展开,10年来,郑州大学相继召开了20余次全校工作会议,根据学校不同阶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机遇是用扎实的工作抢抓来的。郑大抓住了两次大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机遇,学校成为全国地方高校中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第二次是第十批学位点申报评审的机遇,在那次评审中,郑大一举拿下54个博士点,增幅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如今,郑州大学已经超额完成了“三大规划”中制定的近期目标,基本实现了整体转型、人才培养层次的转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型、师资队伍结构的转型等“四个转型”。“1+1+1>3”,“物理变化”逐渐转向“化学反应”,合校效应倍增。

  以人才为本,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发展笃志前行

  2010年2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基层群众代表意见座谈会,郑州大学法学院2006级本科生高原作为全国大学生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提出了国家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应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等三条建议。高原大学期间曾多次获国家奖学金,河南省三好学生等奖励,现已被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像高原这样的学生在郑大绝非凤毛麟角,这源于郑大以人才为本的培养模式。

  三校合并,所有教学资源一开始就实现共享,第一受益的就是学生。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20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并且规定每个学生大学期间至少要修满12个学分,文科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自然科学类课程,理工科学生至少要选修一门艺术或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学校每年还开设各类学术讲座1000余场,孙家栋、杨叔子、厉以宁、余秋雨等名师名家多次受邀郑大讲学。学校还提出“文化育人”的理念,实践服务、运动休闲、理论科技、艺术爱好四大类学生社团有101个,参加社团的学生达到1.5万余人。这一切都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郑州大学一次中层工作会议上,申长雨校长给学校中层领导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人才引进。他说,各院系、各部门的同志出国时,都要带上人才引进这个任务,发扬“三顾茅庐”的精神,努力把优秀的海外人才吸引到郑大来。十年中,学校行政人员一人未增,专任教师却由1000多人增加到3200余人。

  合校之初,郑州大学的学科只有高原,没有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使若干特色、优势学科和专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2002年早春,一条喜讯从北京传来:经教育部批准,郑州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2个学科进入了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结束了河南高校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历史。从此,郑大的学科建设开始走上快车道。

  10年来,郑州大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实现“零”的突破并达到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零”的突破并达到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81个。霍裕平院士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界最大的一项国际合作项目;钟香崇院士研究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矾土系列产品,使河南省矾土资源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吴养洁院士在物理有机、金属有机与大环化学等方面有系统的、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丰富了近代化学键理论;申长雨院士研制的“神舟七号”宇航员出舱头盔面窗,为我国航天领域重要产品的国产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郑州大学获得74项、资助金额达到2064.8万。而就在2001年,郑州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仅为7项。短短几年时间,增长达10倍多。

  十年耕耘,十年嬗变。郑州大学正朝着高水平大学笃志前行。校长申长雨院士表示:“要更加注重把握大学使命,彰显大学精神,努力把郑大办成一所理想远大、境界高远的大学。”

标签:郑州大学
免责声明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最新高考政策解读
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历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