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审核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校,创建于2003年,原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2014年学校成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2016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学校以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1.4万人。
学校现有武汉光谷校区和梁子湖教学基地两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1500亩,光谷校区地处“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地理位置优越,学习生活便利;梁子湖教学基地踞武汉新城核心,距光谷校区仅35分钟车程,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化办学的前沿阵地,将与光谷校区形成双核联动,共同构建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生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要素支撑。
办学定位
总体办学定位:地方性、应用型。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全日制本科生教育为主,适时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定位: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
专业建设定位:坚持以应用型本科专业为主,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深化产教融合,重点建设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集群的数智管理专业集群、信息工程专业集群、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数字文化创意类专业集群等。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武汉、面向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科学研究定位: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实现产学研合作育人,鼓励开展横向项目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应用。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专业知识、“五会”能力(会思考、会学习、会沟通、会动手、会生活)和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创新素养、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科专业
学校立足湖北及武汉城市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设4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七大学科门类。学校不断加大专业建设与改革力度,突出一流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构建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着力打造新工科和新文科专业,专业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学校注重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以学科专业集群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已形成“校内实验中心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涵盖基础、专业、综合与创新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现有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110个。
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取得丰硕成果,其中:
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机械工程学科(群)和设计学科(群)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制药工程、视觉传达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城乡规划
省级重点培育专业、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专业
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药工程、电子商务专业
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包装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制药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等43门
国家级新文科教改项目:《“新文科”视角下设计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重构研究》
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野下“设计+”推动乡村振兴的策略和实践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风险与伦理规范模型设计》《资源依赖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多元主体共生演化及治理机制研究》等3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空间不平等性格局及其协同演化机理——多元要素流网络视角》(合作研究)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项目: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制药方向
省级教改项目:《“大思政”视阈下高校体育育人价值引领与体系构建》等49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注重学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等5项
师资队伍
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拥有硕、博士生导师资格教师30余人,湖北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8个,湖北产业教授1人,湖北省院士专家企业行专家8人,获“荆楚好老师”提名2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一批企业技术骨干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学校产业导师,形成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结合学生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按照“既有统一要求,又彰显个性;既能保证质量,又各具特色”的思路,实施“六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集中实践教学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课外活动模块)人才知识体系,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大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依托社会各界优势资源,量身打造校企合作方案,搭建学生实践平台,成立汉睿数字经济学院、生物医药智能化产业学院、建筑信息化产业学院、体育大健康产业学院、智能语言服务产业学院、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7个现代产业学院,大力拓宽学生实习实践渠道及方式,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新模式,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研究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凝练学科特色优势,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创建产学研名师工作室创新平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应用研究特色正在显现。近年来,积极承担各级各类纵向项目57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科研项目334项。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5个,发表(高水平)论文2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3部,获得专利75项,获取软件著作权79件。学校深入开展社会服务,推进校企、校地合作,与各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12项、承接横向课题690余项,合同总金额4706万元。
国际合作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交流,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韩国、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海外考研或留学深造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通过讲座、学术沙龙、通识选修课及产学研工作室等探索“在地国际化”模式,开设多门双语课程,打造开放、包容、创新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术和职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生累计获得90多项国际奖项。
育人成果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特色育人体系。学生先后获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总决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级一等奖等优异成绩。近年来,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项2600余项、7500余人次,获得国家专利24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得教育部立项70项,省级立项210项。学校在2019—202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100)中位列86位。建成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学校被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武汉大学生创业学院”荣誉称号。
学校先后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湖北省道德模范”刘普林,“全国优秀“村官””许琦,湖北省“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周林峰,作品获中宣部等六部委金奖的杨成佳,“校园发明家”刘飞,“设计之星”盛海波,“长江学子”卫鑫杰、赵林、刘毅,“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吴克俊,“清华博士后”宁义双等数十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学生典型。
校园文化
学校教风严谨、学风扎实,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创造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华夏讲坛”每年邀请院士、知名学者、著名企业家来校讲学。开办有“科技文化节”“英语文化节”“体育文化节”以及“乘着歌声的翅膀”主题晚会、元旦游园会等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活动。学生团队圆满完成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志愿服务任务,“生活美・加油站”“英语讲师团”“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队已成为校内外志愿服务特色名片。
学生就业
学校始终以“学生好就业、就好业”为工作追求,采取“政策引导就业、教育指导就业、实习带动就业、资源帮助就业、创业推动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奖励刺激就业、领导联系就业”八大举措,全方位地推动就业工作开展。建校以来,学校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不断为湖北省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贡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就业率始终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校连续多年被认定为“就业统计核查省级免检单位”。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满意度较高,从业幸福感较强。
服务育人
学校成立首家“湖北民办高校教育基金会”,投入原始基金200万元。设立“爱心接力基金”,开展教职工及社会爱心人士“一帮一”资助贫困生活动,为家庭遭受重大变故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鼓励爱心企业在学校建立助学金,形成“奖、贷、助、勤、补、帮、缓”七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建立“学院+社区”育人模式,在辅导员社区建立党建思政中心、生活保障部、学院心晴坊、教师工作站、就业解忧铺等阵地,推进“一站式零距离”服务,建成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社会声誉
学校强化政治担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2020年疫情最关键的时刻,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顺利完成康复驿站建设和运行任务,获评全省民办高校唯一的“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学校主动担起脱贫攻坚重任,每年投入专款帮助广水市双乡村顺利实现脱贫出列,目前继续选派工作队常驻丹江口市龙山咀村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学校在艾瑞深校友会2021-2024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9名。在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学校19个专业评级为中国六星级专业,13个专业评级为中国五星级专业。
学校荣誉
学校是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荣获全国民办高校首家“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教育部第二批、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样板支部”立项,是全省民办高校首家“湖北省委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学校还先后获得“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全国学籍学历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征兵先进集体”“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节水型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积极探索民办高校精准定位、特色发展的道路,为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2025年3月)
www.whhxit.edu.cn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