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包头市,是一所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相结合,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6年,始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1986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成为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
学校现有在校生28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300余人,留学生63人。现有20个教学单位,70个招生专业。现有7个国家级、14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有3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1个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4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有1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点,5门国家级、39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53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4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4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学生就业创业成效显著,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创业孵化基地先后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自治区授予“自治区示范性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首批众创空间试点单位”等。E家科技园社团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近五年,学校学生获得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奖励830余项,其中,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银奖7项、铜奖38项。获省级奖励16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专利200余项。
学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是自治区西部校园足球联盟基地和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内蒙古校园足球联合会秘书处单位。学生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牌681余枚,其中,国际体育竞赛金牌10枚,国家级体育竞赛金牌38枚,省部级体育竞赛金牌281枚。学生褚亚飞夺得世界杯竞走冠军,杨家玉夺得2017年世锦赛竞走冠军,学校连续六届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获得1金5银1铜,男子足球队在自治区举办的八届“主席杯”比赛中荣获冠军6次、亚军1次。
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高校领先水平,2000年、2009年2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成为50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全国共15家高校),2022年成为教育部“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自治区培养了17万余名合格人才,他们以“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校现有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4个。有4个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2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11个提质培育学科。有14个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24年获批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单位。
学校现有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自治区高校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自治区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及其他自治区级平台6个。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
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4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1项;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1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4项,获得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46项。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32项,横向项目1557项。作为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4500多篇,获授权专利1586项,发明专利795多项,实用新型752多项,外观设计近40项。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工作方针,始终以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为依据,围绕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引进学术领军人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能够全面支持学校总体目标及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35人、副教授541人,具有博士学位613人,博士生导师73人、硕士生导师1049人。教师队伍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与高水平团队,在人才建设方面,学校现有国家和自治区级人才100余人,包头市各类人才140余人。其中,包括国家特支计划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青年拔尖人才,全国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在内的6名国家级人才、以及67名“英才兴蒙”五类及以上自治区级人才。在团队建设方面,学校拥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并入选自治区首批“英才兴蒙”工程团队3个、“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2个。这些人才与团队的汇聚,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构建了以包头市为重点的新型城校融合发展模式,以包钢集团为重点的新型校企融合发展模式,以北京科技大学为重点的新型校校融合发展模式,以校友会、理事会为平台,与社会各界合作的有效模式。主动服务“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部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与蒙古、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成功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信息通信领域成员高校、“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大学联盟、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成为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蒙古国立大学联合建立中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技术大学建立我校首个“中华语言文化基地”。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14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派出202个团组、400余人次出国(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或学习培训,221名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曾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伊迪斯·科文大学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累计培养学生7500余名。累计招收来自蒙古、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200余人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科技大学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奋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区域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1月)
www.imust.edu.cn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