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是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学院占地面积3000亩,固定资产总值1亿多元,校舍建筑面积44000平方米。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语音室、现代化技术教育中心、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电子阅览室,各类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1700多万元。
学院现有汉、蒙、维、回等七个民族的专任教师225人,其中本科学历者20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14人,“双师型”教师43人。学院现有经管系、农牧系、理工系、艺术系、教育科学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旅游经济系、培训部、技能鉴定所、附属中学等教学单位,开设中、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近60个,计有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民航商务、计算机应用、旅游与外事服务、宾馆服务、机电一体化、幼师、汽车检测与修理、养殖、水利、园林、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石油钻井工程、电脑美术设计、生物技术等,各类在校生近1万人。
培养有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中、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是巴音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实现人才与市场的零距离是巴音学院永无止境的追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巴音职业技术学院对教育的全新诠释。
为提升学院的办学效益,扩大高职教育的规模,学院加大了与国内外高校、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力度。目前,已与丹麦巴瑞专科学校、加拿大阿伯兹福特学院、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日本京都民际日本语学校等多家国外高校实现了联合办学,双方互派教师交流达10人次,已有5名学生赴丹麦留学;已与清华大学、新疆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学院积极走校企联合办学、订单教育之路,与香梨股份、新苇集团、四运集团、塔里木碳黑厂、罗布淖尔纺织集团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深圳德菲集团等建立了永久性的学生实训基地;与巴州苇业集团、北京华学文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塔中油田、乡都酒业等大中型企业达成了长期用人协议,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84%。
成立仅仅两年多的巴音学院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巴州事业单位率先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副院长聘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教职工全员聘用上岗制;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定额用人机制;打破了干部身份终身制,实现了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式。与此相配套,学院制定了《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收入分配上向一线教师、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倾斜,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按绩取酬的原则。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三周年巡礼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群山巍峨,湖光潋滟,地域辽阔,钟灵毓秀。这里石油滚滚,棉海浩瀚;这里胡杨傲立,梨花飘香;这里不仅是西气东输的源头、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主战场,还是全国最大的钾盐矿和红柱石矿等矿种的所在地。
就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在美丽的孔雀河畔,坐落着一所新型的高等学府,她,就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最高学府——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她于2002年2月26日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三个年头。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不负重望,敢为人先,在改革中显示出勃勃生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零的突破
可以这么说,英国如果没有剑桥,恐怕很难成为工业化英国;美国如果没有哈佛,也许就不会独领近一个世纪的风骚;到过北京的人,如果不去观瞻一下北大、清华的容颜,可能多少会有一些缺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可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没有一所高等学府,无疑成了人们心中最大的遗憾…
鉴于此,历届巴州党委、巴州人民政府经过10余年的努力,多次论证,三次上书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建立高等学府。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巴州人民终于看到了希望。2001年下半年,巴州党委五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成立了“巴州高职学院”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州委副书记朱昌杰任组长,副州长包热任副组长。筹备领导小组雷厉风行地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筹备办公室,州党委、州人民政府拨专款100万元用于筹备工作。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教育厅专家组的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人大副主任王怀玉、自治区副主席刘怡、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贵亭、黄昌元等领导的殷切关怀下,筹备办的同志们焚膏继晷,呕心沥血, 2002年元月筹备工作终于赢得了“自治区高等职业学校设置评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2002年2月8日 ,自治区教育厅党组研究通过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请求批准设立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2月19日 ,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巴音学院)。“华夏第一州”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学。
2002年2月26日 ,巴州影剧院内喜气洋洋,巴州党委、巴州人民政府在这里为巴音学院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上午10时48分,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薛健同志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书记张志恒同志共同为巴音学院揭牌,巴音学院正式成立。
全州各族群众奔走相告,贺信、贺电雪片般飞来,表达着一千个喜悦、一万个祝福……
2002年4月22日 ,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亲临巴州,在州委书记张志恒、州长巴代的陪同下为学院新校区“巴音苑”破土动工剪彩。
绽放的玫瑰最美,成功的滋味最甜。质朴善良的巴州各族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而努力、奋斗过的人,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巴州教育事业的丰碑上……
改革奋进
巴音学院是在“五校”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原五校自成体系,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四多四少”等历史遗留问题,即行政工勤人员多,一线教师少;低学历者多,高学历者少;低职称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基础理论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现状,学院党委一班人认为,矛盾无法回避,现实必须正视。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充满竞争和活力的高校管理队伍、高职专职教师队伍和后勤服务队伍。
学院党委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州事业单位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副院长聘任制、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择优竞争,充满活力”的定额用人机制,打破了干部身份终身制,实现了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式。建院至今,已有54名中层干部通过竞争上岗,235名教职工被聘用到各个岗位上。
学院在完成人事改革、加强聘后考核管理的基础上,又不失时机地转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在该院工资分配体系的三大系列中,教师系列在改革后的工资起点最高、涨幅最大,其中教授工资最高档达4100元,比院长最高档高出300元;教师工资也普遍比行政机关干部高100-300元,此外教师除岗位工资外,还有课时工资。
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学院还推行了财务制度的改革。对系(部)、附属中学及公司等实行独立的二级财务核算,对各种教育成本进行核算,由原来院长一人主持财务收支,变为各教育实体共同关心财务收支,从而充分调动了各系(部)、各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形成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按照“小机关、大实体、分类服务”的运作模式和“经费包干,独立核算”的管理模式,学院进行了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学院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三年三大步,时至今日发生了质的飞跃,完成了建院初期制定的“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按照定岗、定责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第二步,按照“经费包干,独立核算”的方法,公司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与学院脱钩,重新制定工资分配方案;第三步,与学院建立完全的甲、乙双方合约关系,由甲方提出服务项目,由乙方提供服务,实行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目前,一个符合学院长远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架构已基本确立。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仅学生食堂承包经营,就为学院节约80—100万元工资支出,每年还有35万元的承包费收入。此外,锅炉承包一项也为学院增收67万元。
职教创新
巴音学院确立的治院目标是“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谋发展,依*全体教师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办学理念。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积极推行人才战略、“名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学院发展的重点来抓。一是盘活现有的师资资源。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壮大师资队伍。三是聘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四是以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培训和实践锻炼。通过出国深造、继续教育、校内培训、实训基地锻炼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五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对于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科技发明等予以重奖,提高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0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7人,大学本科学历31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75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者151人,“双师型”教师33人,重点骨干专业可保证有3名以上的“双师型”教师。从目前情况看,学院各专业师资结构较为合理,符合基本要求。学院在强化院内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按照“三三制”教师队伍构建模式,从企(事)业单位长期聘请了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学院外聘教师有66人,他们大多具有高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等级),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支能力和素质都较高的院外优质师资力量。
第二,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实践性、灵活性上狠下功夫,以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实用性、创新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基本任务,并进行高职、中职及短期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院还在学生中推行“一书多证制”,学生毕业时除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外,还参加由劳动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等级考试,获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院三年来,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千余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各类社会人员3374人,其中初级工512人、中级工824人、高级工147人、特种作业550人,创业培训380人,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270人,其它993人,技能鉴定1483人。目前,学院中、高职在校生2900余人,近几年年均毕业生1000余人,各专业平均就业率在93.5%以上。自2003年实施了“双证书”制后,408名学生参加了专业技术等级考试,全部获得中级证书。
第三,把专业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来抓。为使专业设置适应巴州经济的发展需要,学院成立了专业论证委员会,对新开设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讨。同时,学院大力加强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求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规范性、实效性和先进性。为适应巴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先后淘汰了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专业,增设了城市园林、导游、银行柜员、空乘与外事服务、石油钻井、计算机网络维护等十多个新专业,并确立了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相对稳定且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汽车维修、维修电工、石油钻井、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维护、计算机应用、家畜饲养、园艺、实用美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学院根据巴州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还将着手开发一些社会急需的新型专业,如矿业开发、电子商务、农副产品加工等。
第四,面向市场,实行订单教育。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订单教育开展校企合作,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为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开辟了新的途径。学院现已与新疆屯河集团、凯进苇业集团、四运集团、东风汽车大修厂及一些大宾馆、金融、税务等部门形成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深圳德菲集团、北京华光有限责任公司直接建立了股份制合作关系。
2004年该院招生人数突破2000人,完成了包括大连海关130人、英语专业100余人在内的订单教育800余人。2005年该校又与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上海堂福电子元件厂、安徽海南医药中专、长春树仁学院等单位签订长期定向委培2760人,在疆内开辟了涉及机电、服务等行业的订单1500人,2005年中、高职订单教育又突破4000人。定点合作单位遍及上海、广州、长春、青岛、大连等13个省市。
第五,突出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为加强巴州下岗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学院成立后,共为社会培训了20个工种的约3000余名在职和下岗职工,鉴定了8个工种共约1000余人次,有利地推动了巴州地区再就业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六,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交流。建院不久,学院就与丹麦、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有关学校(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目前已有三名教师分别去卡尔梅克共和国和丹麦王国学习,三名丹麦籍教师已先后来巴音学院任教,五名学生已到丹麦留学,赴日本学习的学生也将按计划于明年3月启程。与加拿大阿伯兹佛特学院联合举办的专业即将招生。学院与国内北方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12所大学建立了较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立了各类专业函授点25个,招收了4000名函授生。学院还与北大附中共同建立了远程教育示范学校,成为巴州地区惟一一所远程教育示范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达成了远程教育网络学院合作协议,共同开办网上高等教育。
三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然而,巴音学院在这三年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竖起来,便是一座丰碑。
展望未来
目前,学院占地面积2700亩,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多元,校舍建筑面积162038平方米。有经济管理系、农牧系、理工系、艺术系、教育科学系、电子信息工程系、旅游经济系、培训部、技能鉴定所、附属中学等教学单位,开设中、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近60个,设有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民航商务、计算机应用、旅游与外事服务、宾馆服务、机电一体化、幼师、汽车检测与修理、养殖、水利、园林、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石油钻井工程、电脑美术设计、生物技术等专业。
在硬件设备上,学院已有各类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600万元,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教学用计算机368台。学院现有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大楼一座,建筑面积8202.1平方米,基本建设投资800万元;机电实训楼一座,建筑面积10230平方米,基本建设投资1007.76万元。学院还建有形体、模拟客房、模拟中西餐厅、模拟导游、美容美发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15364平方米,基本建设投资1185万元;全院理论课教室均配备了电视机,各办公室均配备了计算机,高级职称教师均配备了个人电脑。学院购置了录像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投影仪、DVD影碟机、扫描仪、传真机和各式打印机,这些现代化教育硬件设备的配置,为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现代化、为先进教育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为了使巴音学院的各项工作更好地发展,学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方面,该学院继续把扩大生源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办学格局,力争实现2005年中、高职生源规模翻一番的目标。另一方面,加快校区建设,通过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置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盘活教育教学资源等途径,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同时,学院党委还制定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就是:立足巴州、辅射周边,结合本地实情,以理工、农牧、三产为突破口,涵盖经、管、教育、艺术等专业门类和社会培训、技能鉴定等教育服务项目,建立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部门输送更多的适用对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力争把学院建成办学条件优良、综合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教学质量过硬、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自治州要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人才是保证,是关键。今后,巴音学院将以巴州发展大局为已任,切实肩负起为巴州培养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神圣职责。
“如今正是花时节,且放春光数路来”。巴音学院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节拍,昂首奋进,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http://www.xjbyxy.cn/
本网站的信息及数据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各院校网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